掌握“天鹅效应”,做一名“会爱”的家长
开始今天的分享之前,请大家先猜一个谜语,打一类人群,谜面是:一直无业,二老啃光,三餐饱食,四肢无力,五官端正,六亲不亲,七分任性,八方逍遥,九(久)座不动,十分无用。
大家猜猜看,答案应该是什么?
谜底是:啃老族。
“啃老族”是怎样产生的?原因很多,但有一条非常重要,那就是家长的溺爱。
下面就跟大家讲一讲一条与溺爱有关的家庭教育法则——天鹅效应。
【来源】
有一条位于山脚下的天鹅湖,湖中有一个小岛,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。老渔翁摇船捕鱼,妻子在岛上养鸡喂鸭。外界很少有人能找到这里。
有一年秋末,一群天鹅从这里飞过,停了下来。渔翁夫妻很高兴,在这儿住了那么久,天鹅是首次拜访者。他们拿出了渔翁打来的小鱼,喂给这群天鹅。
很快,天鹅便和渔翁夫妻熟悉了。它们在岛上大摇大摆,自在的走来走去。
冬天来了,湖面开始冰封,天鹅竟然没有南飞。渔翁夫妻敞开茅屋的门,让天鹅取暖,每天给它们喂食小鱼。
日复一日,一连好几年,这群天鹅都没有离开小岛。
后来,渔翁夫妻因为年事已高,不得已离开了小岛。
又一个冬天到了,湖面冰封,天鹅无法觅食。习惯了被渔翁夫妻照顾喂食的天鹅,已经不能适应自然生存的方式,全部饿死了。
渔翁夫妻当初爱护、喂食这群天鹅时,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这样的结局。
【内涵】
在这个世界上,人人都赞美无私的爱,可是,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,而且是致命的。
故事中渔翁夫妇对天鹅的爱,绝对是无私而又真挚的。可是渔翁夫妇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,己经习惯了受他们爱护的天鹅一旦失去了他们的怀抱,结局将是十分悲惨的。
在家庭教育中,我们把因父母溺爱而导致子女的无能称为“天鹅效应”。
“天鹅效应”实际上就是溺爱导致的结果。溺爱是中国人传统的教子弊病,但中国又自古反对溺爱,在我国很早就有“慈母败子”的说法。这里的慈母,指的就是一种过分的母爱,也就是溺爱。
古人云“虽曰爱之,其实害之;虽曰爱之,其实仇之。”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。
【应用】
如何做家庭教育中避免“天鹅效应”的发生?建议家长朋友们做到以下几点:
1.拒做“温室型”家长,不过度宠爱孩子。
过度宠爱孩子的具体表现: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,比如总让孩子吃“独食”,不管是不是合理,总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等等;孩子想怎样就怎样,生活没有一点规律,也没有一点规矩;宠惯孩子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,没有一点自理能力;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,过度限制孩子的正常活动,有点儿磕磕碰碰便大惊小怪;将孩子视为家庭的中心人物,无论对错,一切以其为中心。这种溺爱孩子的方式,我们称之为“温室型”。
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没有不操心的。在家里,他们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,穿不暖,睡不好,每样都为孩子做得妥妥当当,不用孩子动手。等到孩子上学之后,他们又担心孩子受到委屈,稍微有个“风吹草动”,便对孩子的老师、同学横加指责,弄得老师不敢管,同学没人理。
如此宠爱孩子,往往会造成孩子时时事事以自我为中心,缺少独立和耐挫能力,并且养成许多不良习惯,不利于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。
我就遇到过这样的家长。孩子刚上一年级,她就找到老师,要求老师讲课的声音不要太大,别吓着孩子。后来又要求老师给孩子调桌,说同桌太不注意卫生……总之,三天两头找老师。有一次学校训练队列,班主任在家长群里发了一个现场视频,刚刚发出去没有一个小时,家长便风风火火地找到学校,说是体育老师打了自己的孩子,要求学校辞退这位老师。我反复观看了几遍视频,又到班级进行调查,根本不是家长想象的那样,便给家长做工作。可是这位家长非常强硬,说如果不辞退这位老师,孩子便转学。我们当然不可能辞退老师;对这样的家长,我们尽到沟通说服教育的责任,如果其不认同我们的管理理念,我们也不会阻止其转学。最后我又再次告知家长:“不要对孩子过于娇惯。”家长却说:“我就是不能容忍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!如果孩子受委屈,我宁可不让他上学,在家自己教他。”我让家长考虑成熟再做决定,毕竟给孩子转学不是一件小事。结果,这个孩子没有转学,这位家长也没再到学校来提各种无理要求。看来,我对他所做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被如此过度宠爱的孩子,怎么会有健康的人际关系?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?
讲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句话:爱,也要讲科学,讲理智,讲效益,不能溺爱,更不能错爱。
2.拒做“墙头草型”家长,不能无原则迁就孩子。
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:孩子想玩手机,父母知道玩手机对孩子没好处,便拒绝孩子,这时候孩子会又哭又闹。作为父母,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?有的父母为了息事宁人,不得不答应他——这就是对孩子的无原则迁就。家长一旦开始迁就孩子,就会被孩子敏锐地抓住,并把“又哭又闹”当成今后制衡家长的工具,遇到任何事情,不管是不是有道理,都会以“又哭又闹”的形式和我们“讨价还价”,久而久之,这种现象会对孩子形成一种心理暗示:我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,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,只要坚持,就能达到我的目的。
我们这样无原则地迁就孩子,会导致他处处以自我为中心,变得自私、霸道,不懂得尊重他人。而且孩子认为我们会满足他的所有要求,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,造成孩子不懂得感恩。
而当我们选择另一种做法,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,无论他是哭是闹,都坚决予以拒绝,久而久之,孩子将学会判断是非,学会接受现实,学会通过调整自己来适应他人,而不是强求他人来迁就自己。
要做到这一点,家长“狠下心来”是关键,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,坚决不要迁就。
当然,家长的拒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。当孩子提出要求后,不管是否合理,我们首先要尊重他,听一听他这样做的原因。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,我们要尽量满足。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,我们也要在给孩子讲清利害的前提下,坚守住应有的底线。
当孩子违反了纪律时,家长不能包庇护短,更不能迁就纵容。当孩子犯错误时,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,保护他的自尊心,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帮助他分析原因,然后留给孩子思考和改正错误的时间。只要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并付诸行动去改正,我们就不要再去批评他了,而是应该及时鼓励他,让他有信心改正错误。假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到位,改正不及时,我们就应该毫不客气地进行批评教育,甚至进行惩戒。
3.拒做“模具型”家长,不“包办代替”孩子。
有一种溺爱孩子的类型叫“模具型”,指的是有的父母总以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,总是以“爱孩子”为理由,为孩子设计好本该由孩子自己来体验、感悟的每件事。他们对孩子“每一步”都有自己的设定,而且要求非常严格。孩子的举手投足,他们都给予详尽的“指示”。从生活习惯、朋友交往,到读书学习、兴趣爱好,甚至于到高考专业、毕业时工作、工作后婚姻的选择,他们都必须进行强制性指导。
一些家长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,有的家长每天给孩子整理书包、洗手绢、穿衣服,即使做家庭作业,有的要么是替做,要么是陪做。劝这些家长不要这样,他们的理由还非常充分:“孩子还小,替他做做没关系,长大一点就会好了。”真的是“长大一点就会好”吗?据专家们调查,一个孩子如果15岁以前没有培养起真正的劳动习惯,就有可能成为终生的“小懒汉”或“懒姑娘”。可见,家长的“包办代替”行为对孩子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、不可逆转的。
我接触的这样的家长是非常多的,他们的“包办”行为带来的后果都毫不例外成了悲剧:有的孩子长大后成为“巨婴”;有的孩子受不了家长的控制,选择逃离家庭;有的孩子工作上享受不到乐趣,家庭上感受不到幸福;有的孩子在忧愁烦恼中度日,在家庭纷争中生活……
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的“啃老族”,其实就是在这种环境下“培养”出来的。在我国,“啃老族”成了新失业群体,而且还在不断壮大。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表明,目前我国有65%以上的家庭存在着“老养小”的现象;有30%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养着——这个比例非常可怕!
在这里给家长朋友们分享几句话,与大家共勉:
(1)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,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。
(2) “吝啬”你们的一份关爱,就等于挽救了自己的孩子!
(3)溺爱就等于抹杀了一个孩子,适度的疼爱才是有分寸的家长。
(4)民族的未来掌握在母亲手里。——巴尔扎克
(5)为人父母者,不光要考虑儿女目前的生活,更要为子女的将来着想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温馨提示:亲爱的朋友,如果您喜欢本文,请分享到朋友圈。如果您想更方便地阅读班级管理、教师成长、家庭教育的文章,请点击题目下面蓝色字“追梦教师袁建国”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,再点击“关注公众号”即可。
更多“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”,请点击阅读
找一条搅动池水的“鲶鱼” ——谈“鲶鱼效应”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
“爱孩子,母鸡都会!” 您确定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?请掌握“真爱法则”